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辞职报告 >> 正文
七年级课程创新回顾

实施课改一期来,老师们辛苦了!感谢老师们的全心投入,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感谢老师们的一路坚持。借此机会,对一期的工作做个简单的总结。

一、课改带来的变化

变化一:课堂气氛活跃了。

现在的课堂,大部分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老模式了,随时到七年级各班走一圈,看到学生或写或问,或议或评,或讲或演,自由自信,大胆放松,充满生气。像邱盛德老师的语文课、老师的数学课、李帅老师的英语课,最典范,最具有代表性。

变化二:学生学习主动了。

传统的课堂里,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步骤的操作,再到知识点的落实与反馈,都由老师包办,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老师没有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就找不到事做,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而现在,黑板成了学生展示的平台,讲台不再是老师的专属,课前演讲、小组讨论、自由点评、充当小老师等多种创新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许多的机会,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特别是潜能生,由备受冷落与责备的人转变为教师和小组同学关心的主要对象,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

变化三:教师的专业成长了。

传统课堂里的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都在预设之中,而开放的课堂里生成的成份多一些,随时出现的意外,可能对老师的知识与能力是一种挑战,因而在备课时应考虑更周全,相关的知识储备要更丰富。可见,开放的课堂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逼迫老师们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也促进了老师的专业成长。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各具特色,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向他人学习,博采众长,是最快速的成长方式。

进行理论学习和课后反思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第四期教学反思中,黄爱芬老师,罗化高老师写的内容都是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可是总结的问题,存在的困惑,各自的教学体会却不相同,这说明两位老师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写的反思,这样的反思对教学最有促进作用,这样的反思如果天天坚持写,“反思三年不成名师”才怪呢。

变化四:班级管理精细化了。

各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管理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课代表与小组长的作用,加强了对小组长、小老师的培训与指导。对学生实行了从早到晚、从教室到寝室、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生活的全方位、全时空、全过程的管理。各班的管理既基本统一,又各具特色。如225班李老师设立了一个师生对话专栏,老师亲切的话语,及时的鼓励,谆谆的教诲,使学生很受感动。233班王冬生老师每周的总结很规范,表格设计很有创意,后黑板上的两个栏目很有体育特色,一个是“向右看齐”,用来表扬表现好的学生和进步大的学生,另一个是“立正”,用来提醒那些表现较差的学生。

二、课改中的收获

一学期的课改,我们的变化很多,收获也多,一些成功的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坚持。

1、必须坚持集体备课,统一编制导学案。

因为导学案是要发给全组教师和全年级所有学生的,这样的导学案肯定要比我们个人写在备课本上的教案好,主备教师要博览群书,收集大量资料,进行精心设计,还要集思广益,综合大家的意见,进行反复修改。这个过程,就是老师的一个学习过程,就是提高老师能力的一个过程,就是一种教研活动。这种备课方式,即使对其他教师来说是一种偷懒,我认为也是一个好处,因为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导学案是学生生自学、讨论、展示、检测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市工商部门汇报文稿
       外经贸局党建回顾范例
       区体育部门信息公开汇报文稿
       人事局主题活动总结
       公司开展活动阶段活动情况汇总
       年总结以及年计划材料
       文化部门消防小结文稿
       区粮食部门供应小结
       对于食品药品监督的小结
       乡镇行政管理总结五则
     
    2009年经济数据
    半年群众安全监督情况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开题报告
    工商局工商事业发展总结
    春季学校班务管理计划
    小城镇统筹发展建设意见
    县建设局财务管理制度
    纪念2.9运动演讲比赛策划书
    学校加强经费管理交流材料
    司法行政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心…
    小学二年级上全册音乐教学设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研讨会发
    小学六年级数学试题
    高一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六单元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三年级数学期中试题
    辞职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