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作文范文 >> 正文
罪证还是文化遗产

且进入“世界文化遗产”殿堂。所以基地从建立到销毁,始终在鬼祟状态下进行,日军哪怕在最不可一世之际,对基地上进行的一切也严加保密,而战败之时又为了避免罪行泄露,急急忙忙炸毁了基地大部分设施,试图抹掉作恶痕迹。
至于我国,不管近些年怎么闹腾“文化”热,不论“文化”热中怎么无限扩大文化外延和无节制地滥用文化概念,以至在人们普遍心性浮躁、很少文化味的当下忽然冒出了许多“文化”新品种,把吃喝拉撒都“文化”上了,就差没听说把作奸犯科也扩展进“文化”。但即便如此,要把侵略战争遗留物纳入“文化”,并且拿去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实在太离谱了。何况,这侵略战争遗留物还是侵略者无论胜败都要加以掩饰的罪证!一位惊悉“申报”消息的愤怒作者说:“这么一个由日本人建造在中国土地上的魔窟,却要由受害方主动代劳向联合国要一个‘文化遗产’的标签”。②这句话极为准确地揭示了此举的荒诞和不可理喻。
假如考虑到下述事实,“申报”就更荒诞更不可理喻。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纵使几千余年专制制度和支撑它的意识形态极大地钳制了我们民族的创造力,也轮不到要拿侵略者留下的罪证去讨个“世界文化遗产”。而且事实上我们的祖先在当

时体制下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留下了无数令世界各国羡慕的宝贵文化遗产。然而,我们对自己拥有的文化遗产态度轻慢无礼之极。在晚近这半个世纪中,以各种理由对文化遗产轮番进行了大规模破坏。先是政治和意识形态理由下的数次大破坏,近十来年又因经济利益的驱动和长官意志的一意孤行而在更大规模上持续破坏。推土机以“摧枯拉朽”的气势到处捣毁文化遗迹。在“刀下留馆”的呼吁声中,作为戊戌变法见证的粤东新馆被迅速拆除;随着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被大片大片地夷为平地,积淀其间那浩大深厚而且真实生动的文化也随之消失。首都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破坏就更触目惊心:定海古城消失了,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忻州旧城老街将在顷刻间化为废墟......。这些古建筑和古城历史积淀最为深厚,文化意蕴最为丰富。它们因代表着一种不可再生的文明或因仍然活跃着生动的民族精神而弥足珍贵。保留住它们也就保留住我们民族的历史和魂魄。然而这一切意义在短期经济利益面前连招架之力也没有。无论国内外专家的呼吁还是普通民众的抗拒,都无法阻止已然失控的破坏进程。拿侵略者留下的“731遗址”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就发生在我们毫不心痛地大量拆毁古城古建筑,人为切断自己的历史文脉而把许多城市变得魂不附体之时。有意思的是,在“申报”消息爆出的同时,有“专家”提出要保卫国家文化安全。但很希奇,他们提出“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并非担心我们的文化被“731遗址”之类罪恶所亵渎,而是针对着别国的“民主制度、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③是对国与国之间正常文化交流的惧怕。由于这种种情况,“申报”就不仅仅是个对“文化”或“文化遗产”的理解问题,更值得注重的是这个行动或念头背后的心态。
三.通过比较熟悉自己
要剖析申报“731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背后的心态,最好的办法也许是把“731基地”与同它在任何方面都极为相似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战后不同际遇作个比照,把战后这两个魔窟的受害者对民族苦难和对制造苦难的国家的不同态度作个比照。
“731基地”和“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发动反人类战争的两个祸首分别建在受害国国土上的秘密犯罪场所。一个用战俘和中国平民做活体解剖和鼠疫病毒实验,一个以大规模的综合灭绝设施屠杀反法西斯人士和对犹太民族实施种族灭绝计划。这是两个在犯罪等级上难分高下的场所,但战后截然不同的命运耐人寻味。战争刚结束,波兰就于次年在奥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论毛泽东思想与创新精神
       英语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
       南山纪要我们为什么要谈环境—生…
       提高师生学习生活质量
       网络对大学德育教育机遇挑战及对…
       线性代数学习心得
       事业从五伦作起
       学生官多了好不好?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个案研究
       荷花淀句式修辞例谈
     
    学院党委教学改革调查报告
    党政领导创先争优学习心得
    优秀班主任表彰暨聘任培训大会上…
    司法局完善普法教育汇报讲话
    民政局党员志愿者意见
    学习三个代表心得体会
    领导和国企领导人审计工作方案
    建设厅领导在工程开工庆典致辞
    营业厅服务管理总结
    市政处领导班子考察材料
    物体水中是沉还是浮第五单元
    秘书要漂亮还是要精明
    作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