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作文大全 >> 周记 >> 正文
开学一周

一个短暂的寒假悄然离去,迎来的是一个美好的学期。在新的学期里,我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俗话说:“好的开始,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于是,在开学的第一周里我努力地驾着我的小船向成功的旗帜划去。在开学的第3天,万老师进行了本学期的第二次英语听写。当时我是怀着一种无比紧张的心情来迎接这次听写的,因为头天晚上我并没有认认真真的去复习所学的内容。我想:惨了!这次肯定达到不了100分了。结果真对应了我的想法:98分。我总结了这次的听写,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好比在逆水上行舟,你动它进,你不动它则退。于是我在后来的日子里把每一次作业都当成考试来对待,做完作业后,会复习预习。这些都完成了,剩余的时间我就拿来练舞和看书。在开学的第4天,万老师进行了第三次英语听写。我自信满满的去迎接这次听写。到了下午,听写本发了下来,我打开一看,果不其然,这次听写的分数是100分。在这新的一年里,我们都又长大了一岁。这意味着我们多了一份责任,少了一份无知;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任性;多了一份努力,少了一份贪玩。让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谁先划着小船摘下那面成功的旗帜。

【每日写作指导:常见作文写作方法——学生必读】

  1、参观介绍法

  【特点】

  采用参观介绍法描写环境一般按照参观的顺序写。因此记叙时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同时要根据参观的路线有条不紊地把看到的事物写下来。采用参观介绍法描写社会环境,要把看到事物的外观特点和它的作用、意义结合起来写,这样可以反映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在记叙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向导的介绍穿插起来写,这样可以给读者一个整体的印象。

  2、画面组合法

  【特点】

  采用画央组合法描写社会环境,首先要从社会环境中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的不同画面。然后对一幅幅不同的画面按照方位顺序进行具体的描绘。()最后将不同的画面按一定的顺序组合成一篇文章。采取画面组合法描写社会环境,要注意选择的画面具有代表性,还要注意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3、分类介绍法

  【特点】

  描写社会环境,除了描写社会环境的景物外,还可以写人情风俗、地理风貌、气候物产和光荣历史等。采用分类介绍法描写社会环境就是有重点地选择几个方面进行介绍。采用分类介绍法描写社会环境,要注意选择最典型的材料进记叙,这样才能反映出社会环境的特点。其次各类之间要互相关联,使各个方面组成了一个整体,给读者以完整的印象。采用分类介绍描写社会环境,除了通过直接观察法了解社会环境的特点外,还要从报刊杂志上,从调查访问中了解写作的素材。

  4、触景生情法

  【特点】

  采用触景生情法描写社会环境,首先必须是情由景生,有感而发。也就是看到景物以后,产生了深刻的感受,好像非说出来不可。其次描述时要以情为主,以景为次。写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都应当句句是情,字字是情。这样写来的文章就特别感人。这种写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两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

  5、粗笔勾勒法

  【特点】

  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zwdq/zhouji/201404/207861.html
  • 上一个作文大全:
  • 下一个作文大全: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学生周记2篇
       2014年的第一场雪日记
       中小学生日记两篇
       观察日记两则400字
       虫子观察日记300字
       仓鼠日记600字
       蜗牛观察日记400字
       大丽花观察日记200字
       学农日记400字
       我的观察日记300字
     
     中小学生周记三篇
     班会作文
     故事大王作文
     中小学生周记四篇
     开学一周
     学生周记2篇
     周记三则100字
     春天
     周记3篇
     周记5篇
    迎接开学作文400字
    开学第一周作文300字
    开学第一天作文300字
    看《开学第一课》有感
    开学日记200字
    开学第一周周记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600字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