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作文大全 >> 议论文 >> 正文
失败的英雄作文

翻开历史的书册,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寻找到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岳飞,荆轲等等。或许这些人中有失败者,但是依旧可以让我们记忆深刻。荆轲虽然最后刺杀失败。但我依旧认为他是一个胜利者,至少他在精神方面战胜了所有人。他以“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廷”的勇气和英雄气概感动了每一个人。因此,他虽然是一个失败者,但对我来说依旧是一个胜利者。读完《荆轲刺秦王》时有的人认为他并不是一个英雄,他只是一个倒霉的出风头的人,但是我认为荆轲依旧是一位伟人。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著名的黄海大战中,邓世昌在最后关头一心想要撞沉“吉野”号,来挽回一些失败,虽然邓世昌的想法并没有实现,但他仍是一位英雄。他不顾个人只想着国家,就凭这一点他依旧可称为英雄。“不以成败论英雄”虽然荆轲失败了,但他本质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因此他并不是出风头的失败者,他是一位英雄,是一个为了国家的英雄。我认为荆轲死的光荣。赵博生曾说:我死国生,犹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存,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荆轲出使秦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为了使燕国存在,冒死去刺杀秦王,可最后失败了,但是他仍是光荣的,至少他做到了“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荆轲是尽心尽力的。据《战国策》记载,太子丹为保燕国,曾找过两个人出谋画策,但都被拒绝了,最后才找到荆轲,荆轲也答应帮助太子丹。他虽然失败了,但尽心尽力了,他为了燕国付出了自己的力量包括自己的生命。成功的不一定是英雄,失败的也不一定不是英雄。我们不可以以成败来看待每一位英雄,荆轲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他至少尽心尽力了,付出了努力和生命,我们不可以从成败的角度论英雄。
   梁晨著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写作指导: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指导】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中学生写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总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平时不留心观察。写作时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只有去胡编乱造了。而虚构的作文是不真实的,自然没有感人的力量。可见,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怎样观察生活,对初一学生来讲,是个难题。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

  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于激情,乐于参加活动。()尤其是他们刚进入中学的时候,想了解中学的校史、设施,特别是很想了解老师和同学。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开学不久,我就让他们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的内容是:年龄、性别、身高、体型、脸型、肤色、发型、衣着打扮(颜色、款式、质地)、表情,特别是眼神,以及老师上课的语言和动作等。观察的时间是四个星期。对观察的要求是: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

  第二,观察要细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zwdq/yilunwen/201402/206254.html
  • 上一个作文大全:
  • 下一个作文大全: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承诺作文
       我的另一片天地作文
       祖国作文400字
       我的享受作文
       驳读书无用论作文500字
       读书的感悟作文
       生命的意义作文
       我发现了执着与团结作文
       时髦不等于美作文
       驳读书无用论作文
     
     正视挫折
     减去多余的部分
     凝聚
     素质论作文
     中国人失掉幻想力了吗作文
     我因中国魂而自豪作文
     忠犬八公的故事观后感
     感恩的心作文
     微能量——正能量作文
     换个角度看问题议论文作文600字
    我眼中的英雄刘邦
    我的英语老师作文
    失败的滋味
    失败的滋味作文
    失败也美丽
    美丽的英雄山作文
    一次失败的经历作文800字
    我的英语老师(外教)作文
    小兔的失败作文
    给抗震救灾的英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