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作文大全 >> 写人作文 >> 正文
我的自画像作文

我叫娜扎开提,是一位活泼开朗的女孩。下面,就看一下专家们给我的评价吧!
   书本妹妹眉飞色舞地讲道,这个小姐挺喜欢和我在一起,几乎一有时间就来我这里,常常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分别时还依依不舍的,我们已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我打100分。
   衣柜先生说,她对衣服的要求很高,父母买给她的衣服,大多数都不满意,还非要自己亲自挑选,这点不对,要改掉。沃达98分。
   小提琴朋友说,我这个知心朋友,很刻苦,每天都来练习我,还拉出美妙的曲子,让我欣慰,在补习班时,她总是认真倾听老师的“教训”和表扬。我打100分。
   同桌骄傲地讲道,在班里的时候,你给别人树立了自信,别人都觉得你很了不起,很自大,可是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你是一位很可爱的维吾尔族女孩,在班里的成绩是名列前茅,数学测验经常的高分,值得我去学习。我打100分。
   看了那么多位专家的点评,我听到了自己的优点,也听到了自己的缺点,我还要继续加油哦!

【写作指导: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③数量与质量分析;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⑩纵向与横向分析。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

  (1)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

  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

  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zwdq/xieren/201402/205155.html
  • 上一个作文大全:
  • 下一个作文大全: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我真敬佩她作文
       远去的声音作文
       她是我心中的好妈妈作文600字
       怪物老爸作文300字
       等雨作文
       我们班的谢老师作文
       我们班的天才作文700字
       唠叨的妈妈作文550字
       写给在天堂的父亲作文
       我的小外甥作文200字
     
     我最了解的人
     小时候我很天真
     我的表姐作文350字
     她是我心中的好妈妈
     我爱爸爸妈妈
     我最熟悉的人作文300字
     多变的妈妈
     同学给我的爱
     妈妈的爱作文600字
     悄无声息的父爱
    我的表姐作文350字
    同学给我的爱
    蜘蛛的自述作文500字
    燕子的自述作文400字
    鲸的自述200字
    我的鹦鹉作文400字
    我和我的小伙伴作文
    我的寒假生活作文
    我的烦恼作文
    我的妈妈作文150字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