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作文大全 >> 写景作文 >> 正文
美丽的平江路作文

我们学校旁边有一条美丽的平江路。它是一条沿河的历史老街,平江路的路面不宽,窄窄的。不过这条街却是特别有特色。它的路面都是由青石板铺成,走在上面十分舒服。沿街都是一间接一间的老房子,这些老式的房子都是上了年纪了,白色的墙,青色的瓦,比我们现在的房子好看多了。
   当走在这条老街上的时候,我们就好像是走在古代苏州的街道上。路上有许许多多的商店,有书店,有咖啡店,有还卖传统小吃的店……平江路上的美食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平江路是傍河的一条小路。听奶奶说这条小河就叫平江河。平江河的水特别的清澈,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小鱼。我想,它们在里面游来游去,肯定很快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平江路上的一家琴行,里面常常传出动听的琴声。放学的时候,每次走过那里,我总会放慢脚步,听听那美妙的音乐声。
   我喜欢平江路,喜欢它的青石板街道,喜欢它的老房子,但是我更喜欢平江路上的美食。

【写作指导:小学作文起步写法大全】

一、通篇拟人法
   采用通篇拟人法写景,要把看到的一切都写得像人那样有思想、有情感、有动作。采用通篇拟人法写景是把看到的各种各样景或物都比拟为人,因此它们的语言、动作、思想,全文显得和谐。

二、景物幻化法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凝望某一景物时间较长以后,好像这个景物动起来变成另一种事物,这就叫幻化。幻化的景物实际上是随作者的联想或想象而构成的一幅新情景。采用景物幻化法写景就是把这种想象出来的情景写下来。采用景物幻化法写景首先要对原来的景物作必要的交代,这样读者才能知道新情景是由什么景物幻化出来的。当然这种必要交代可以在幻景之前,也可以在幻景之后。其次描写幻化景物时要注意完整性、连贯性,能帮助读者构成新的情景。

三、比较异同法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以显现。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物,首先要有比较点。例如对两种植物相比,可以比颜色,比形状,比香味。有了比较点,就能比出差异来。其次要比出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来。有些自然景色粗看过去,大同小异。但是,通过比较可以从小异中比出特征。例如,同样是雨,就有暴雨、大雨、细雨等区别。比较有两种。一种是纵比,将现在和过去比较,通过事物的发展变化来说明问题;另一种是横比,即对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找出相异点来。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物时,要灵活选用。

四、借景抒情法
   采用措景抒情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带着强烈的感情来写,做到寓情于景,使客观的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这样,读者看了以后,会自然而然地引起同感。在抒情时,要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语言要优美而富有感情色彩。采用借景抒情法要做到景情相应,写景和心情要一致。

五、方位介绍法
   采用方位介绍法描写环境,可以以“我”为中心,按照前后、左右、上下的方位介绍,也可以按照自然界的东、南、西、北的方位介绍。采用方位介绍法描写环境,首先要把观察点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是站在哪一个位置看到的。其次,要按照方位有顺序地描写,不要一忽儿东,一忽儿西。此外,描写环境的设施时,要注意把具有时代特点的、地域特点的地方写出来。

六、画面组合法
   采用画央组合法描写社会环境,首先要从社会环境中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的不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zwdq/xiejing/201309/199677.html
  • 上一个作文大全:
  • 下一个作文大全: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白云作文200字
       家乡的府山公园作文
       秋天来了作文
       美丽的天涯海角作文
       西湖音乐喷泉作文
       美丽的芦苇丛作文
       校园风景线作文800字
       奶奶的小花园作文
       关于夏天的雨的作文350字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600字
     
     美丽的平江路
     滨江路的深秋
     钱塘江观潮
     下雪天真好作文
     初夏的素描作文
     乡村风情作文
     记一次放烟花作文400字
     秋天作文450字
     华山游记作文
     西安大雁塔作文
    美丽的平江路
    过往如此美丽作文
    美丽的天涯海角作文
    美丽的芦苇丛作文
    那抹靓丽的色彩作文
    被人们遗忘掉的美丽作文
    美丽的田园作文
    美丽的神农架作文
    美丽的新安江作文
    美丽的喀纳斯作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