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作文大全 >> 记事作文 >> 正文
游人民公园作文

今天妈妈说要带我去人民公园游玩,我的心情如同中了十万大奖一样高兴。
   一走进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假山,假山的后面是一池荷花。荷花正在盛开时节,好象要把它全部的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荷花淡红的花瓣,黄色的花蕊,再加上荷叶的衬托,显得那么美丽动人,好象一个个美丽的少女,有的在化装,有的在游戏,有的在跳舞……一只只青蛙跳来跳去,好象在给正在跳舞的少女伴舞,一条条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它们是观众,这池塘是它们快乐的音乐场。
   我继续向前走,看到了一座小桥,上面有几个人在钓鱼,他们屏息凝气,抛杆引线,技术娴熟。看看他们的鱼桶里已经收获了好几条鱼,正在水中游来游去。我不敢打扰他们的清静,继续向前走,前面是游乐场,还有健身的小树林等等,我玩得很开心。
   在回去的路上,我的眼前还浮现着人民公园的一景一物,希望自己有时间再来玩。

【写作指导:小学作文起步写法大全】

一、通篇拟人法
   采用通篇拟人法写景,要把看到的一切都写得像人那样有思想、有情感、有动作。采用通篇拟人法写景是把看到的各种各样景或物都比拟为人,因此它们的语言、动作、思想,全文显得和谐。

二、景物幻化法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凝望某一景物时间较长以后,好像这个景物动起来变成另一种事物,这就叫幻化。幻化的景物实际上是随作者的联想或想象而构成的一幅新情景。采用景物幻化法写景就是把这种想象出来的情景写下来。采用景物幻化法写景首先要对原来的景物作必要的交代,这样读者才能知道新情景是由什么景物幻化出来的。当然这种必要交代可以在幻景之前,也可以在幻景之后。其次描写幻化景物时要注意完整性、连贯性,能帮助读者构成新的情景。

三、比较异同法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以显现。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物,首先要有比较点。例如对两种植物相比,可以比颜色,比形状,比香味。有了比较点,就能比出差异来。其次要比出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来。有些自然景色粗看过去,大同小异。但是,通过比较可以从小异中比出特征。例如,同样是雨,就有暴雨、大雨、细雨等区别。比较有两种。一种是纵比,将现在和过去比较,通过事物的发展变化来说明问题;另一种是横比,即对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找出相异点来。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物时,要灵活选用。

四、借景抒情法
   采用措景抒情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带着强烈的感情来写,做到寓情于景,使客观的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这样,读者看了以后,会自然而然地引起同感。在抒情时,要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语言要优美而富有感情色彩。采用借景抒情法要做到景情相应,写景和心情要一致。

五、方位介绍法
   采用方位介绍法描写环境,可以以“我”为中心,按照前后、左右、上下的方位介绍,也可以按照自然界的东、南、西、北的方位介绍。采用方位介绍法描写环境,首先要把观察点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是站在哪一个位置看到的。其次,要按照方位有顺序地描写,不要一忽儿东,一忽儿西。此外,描写环境的设施时,要注意把具有时代特点的、地域特点的地方写出来。

六、画面组合法
   采用画央组合法描写社会环境,首先要从社会环境中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的不同画面。然后对一幅幅不同的画面按照方位顺序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zwdq/jishi/201309/199728.html
  • 上一个作文大全:
  • 下一个作文大全: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买鞋记作文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作文300字
       体验高铁作文
       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作文
       我的军训之旅作文
       成都游记作文600字
       我学会了洗碗作文
       热闹的美术课作文
       一束温暖的阳光作文
       沙漠之行作文
     
     看海作文
     暑假趣事作文500字
     练书法作文
     林屋梅海游记作文
     捉鱼作文600字
     夹珠子作文
     钓鱼作文800字
     一次平局的辩论赛作文
     游人民公园作文
     买鞋记作文
    写人民公园的作文
    迷人的人民广场作文
    美丽的人民广场作文300字
    美丽的人民公园作文
    美丽的人民公园
    建军节的诗歌:人民的卫士
    家乡的人民广场
    人民利益重万钧读后感
    为人民服务读后感
    人民币说明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